「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」《富士山下》 - 林夕
「難忘的因你太念念才難忘」《羅生門》- 黃偉文

 

輔導有眾多主題,其中一個是失去(lost),失去可以是客觀事實(例如: 失業、疾病),也可以是主觀經驗(例如: 青春流逝、失去人生意義),有著擁有的期望,便有失去時的痛苦,日常生活經常有得和失,由於它對當時人是重要,失去時才會有強烈的感覺,從內心世界的層面來看,除了是失去了重要的事物之外,彷彿失去了部份的自己,生命變得空虛和沒有意義。

人面對失去有各種反應,常見反應是難以接受、不捨、失落和傷感,甚至會出現哀傷(grief),嚴重者會出現憂鬱(depress),除此之外,部份人會出現指責,例如指責情人變心,或者埋怨命運不公平;有時失去會帶來恐懼,因為失去衝擊著當時人的安危甚至生存意義;有時失落會轉化為嫉妒(jealousy),令當時人遷怒於「奪去」他所愛的那個人(例如: 兄弟姊妹、第三者)。

特徵

1. 我所 - 認為我「擁有」它,或者它是「屬於」我,期望能夠掌握這份「擁有」,甚至完全操控它。

2. 執取 - 當失去或即將失去時,會出現留戀、不捨的感覺,嘗試挽留或者以轉化、取代等方式避免徹底地失去它。

3. 苦 - 失去真正的來臨,會感到傷痛,不再「擁有」它,它不再「屬於」自己,由於無法留住它,會感到無助,甚至絕望,無論再做甚麼,也無法改變失去的事實。

4. 放不下 - 失去雖然成為客觀事實,但內心仍然拒絕接受,企圖在內心世界繼續「擁有」它,包括尋找替代、念念不忘、幻想等,有時執取會轉化成怨恨、攻擊、沉溺痛楚(victimized)等,令自己不會遺忘它,讓它在心裡繼續佔有位置。

自助小貼士

1. 接受傷痛 - 離別難免造成「痛」,佛法並非否定傷痛,而是如實認清「痛」,並把「痛」和「苦」分開,因為「痛」不一定帶來「苦」,所以,面對失去,第一步是接受自己有傷痛,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。

2. 面對失去 - 面對失去需要勇氣,要接受失去成為事實,猶如清潔紗布下的傷口,縱然是痛楚,甚至令傷口再次滲血,卻是一劑苦口良藥,接受失去是對自己的坦白,也是走出陰霾、繼續向前的起點。

3. 肯定過去 - 坦承失去,不代表抹煞過去,過去有美好的,也有苦澀的,接受它的不完美,因為無論美好還是有缺陷,它都是你的過去,是你的一部分,我們改變不了歷史,但可以調整對歷史的看法,與其活在過去、沉迷半夢半醒的幻想世界,不如肯定過去的美好,如實接受現在的不完美,重新上路。

4. 認識無常 - 經一事,長一智,既然生命剛剛為你上了一課「無常」,就不要浪費你所交的「學費」,好好與無常共處。無常就是自然,無常是公平的,可是人常常認為,別人的無常是等閒事,自己的無常就是天下大事,其實在無常面前人人平等,無分你我、貧富、貴賤,無常更是一個「溫馨提示」,讓你更珍惜現在,活好當好。